许晓英:从“抗疫”音乐谈起

北京楼市资讯 2020-04-23 15:00:1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传灯人微课堂”活动回顾。

在接到这个邀请之后,我在思考,作为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的特邀嘉宾,我可以给大家在公共艺术上面带来怎样的分享?我结合了我本人的主业和疫情期间看到的一些与公共艺术有关的现象进行思考,借这个平台给大家分享。我想分享四个方面——反思的契机、反思的动力、什么样的公共性,包括深圳现在的情况。——许晓英

从3月起,水印书院联合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结合线上微信群与新公艺公众号及新公艺线下论坛,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积极探索城市光美术馆在城市与产业的多维度与多场景融合,以期未来提升城市空间的美学品质,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公共艺术实践。

“传灯人微课堂”作为线上活动的重点,现阶段已邀请一众委员及特邀嘉宾进行分享,每周一期。未来会邀请各行业大咖一起加入我们,共同畅谈美学、科技与人文。用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给世界以至善至美的祝福。

嘉宾介绍

许晓英,深圳本色艺术空间创始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大使,深圳合纵文化集团执行董事,深圳市本色连锁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深圳市华唱原创音乐基金会理事,“金蜗牛”歌词大赛、弹唱先进决、鼓王大赛等专业音乐赛事幕后推手。

活动回顾

4月8日晚上20:30,许晓英老师亲临“传灯人微课堂”,带来《从“抗疫”音乐谈起——文化媒介公共性初探及深圳音乐的未来展望》讲座,新公艺与水印书院多个微信群同步直播。

许晓英老师的精彩分享,吸引了诸多听众并引起热烈讨论,带来一场知识宴话和学术盛会。

许晓英老师精彩分享

01.反思的契机——抗疫期间带来的凝聚力和人性关怀等

首先,我先分享这次反思的契机。本人从事音乐行业,疫情期间看到许多音乐人在疫情期间不同的创举。比如疫情期间在意大利的阳台音乐会,意大利的音乐人利用他们本身的艺术家气质作乐。意大利本身就是一个欢乐的民族,所以他既会把普通的锅碗瓢盆,又会把艺术的小提琴,汇集在整个意大利的上空,开启一个特别的音乐会,诞生新的音乐形式。在开始的时候,意大利人用这种形式给前线的护士加油,但这里面也蕴含着艺术家心灵的变化,人们在疫情的焦虑中找到了快乐。

平时我们觉得艺术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在疫情期间,艺术却向我们走近。比如著名的音乐家马友友,在这次疫情当中,他发布了自己音乐演奏的视频,想给人们带来一丝安慰。他演奏了《回家》这首曲子,听者留下很多让人有共鸣的评论。其中有一段话我特别记了下来,“我在生女儿的时候,和丈夫一起听马友友老师的曲子,几年后,丈夫去世,我和孩子一起听马友友老师的音乐。此刻,听到马友友老师的音乐,我的心灵仿佛与马友友老师对话,我在内心向马友友老师道谢。”在疫情期间,柏林德国的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没有观众的音乐会,向世界传递音乐还在的信号。在这个概念中,它传递的是一种公共的、艺术的信号。

在国内疫情期间,国内的艺术家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武汉小区中大家一起唱国歌和抗击疫情的歌。在深圳我们的音乐家姚峰老师作词、唐跃生老师作曲,徐霞老师演唱了《天使的翅膀》,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社会凝聚力。

02.反思的动力——现实对艺术公共性的讨论纷纷

这些视频让我十分感动,在特殊的时期,音乐的启动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但在这音乐当中,我看到了现实对艺术公共性的讨论,在我的理解中,有两个观点的存在。

对公共艺术的反思中,有两个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一种是认为公共性流失或缺失。公共艺术现在在市场、资本、技术的影响下,一些艺术已经逐渐转换为商品经济、甚至是政治的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去拉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也有很深的无奈,因为我自己旗下有很多原创的艺人,不能坚守自己的想法去创作音乐,必须要符合社会或者市场的发展去创造音乐。在这个层面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文化艺术的缺失和缺位。

但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愈加自由、艺术参与更加广泛。在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和艺术表达上,他们需要不被约束、不被框架束缚,更加自由的发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种自由度是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公共文化艺术和非盈利的社会组织,这些重视艺术教育的组织,带动观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比如,深圳书城、图书馆和音乐厅附近的街头艺术家、街头音乐人,都呈现出一种享受的公共文化。

03.我们可以追求什么样的公共性?

在公共文化的呈现中,我们在反思,我们到底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公共性?

孙振华先生说:“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没有这些前提就没有公共性可言,也没有公共艺术可言。”

我理解的公共性其实是有四点的,排名前列点如孙振华老师所说,第二点是现实时代感,第三点是平等参与性,第四是共同利益性。

现实时代感,主要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议题的回应,我刚刚前面提到的一些疫情期间的公共音乐、公共场所体现和展现的一些案例就具有现实时代感。提到现实时代感,我就会回想到深圳。我90年代来到深圳,所以我会通过历史感受以前、现在和未来的现实时代感。90年代的深圳的现实时代感,是深圳人每天都在忙于创业,在高效率高节奏高压力的情况下建设深圳。那个时代我能接收到的公共艺术文化,是一些前沿的文化杂志和广告。深圳当时具有一些比较耳目一新的杂志,比如《深圳青年》。那个时候也在深圳做一些广告,我是深圳比较早的广告人。当时我在做实验中学录,实验中学本身有自己的校刊和文学书刊,深圳的排名前列本文学作品《花季雨季》就是根据实验学校的故事改编,这本书也改编成了一部真正属于学生的电影。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感受,看到的只是文字上面的一些东西,还不能看到公共艺术的层面,那个时候我本人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在那个时代我最能感受到时代感的东西,就是电视上看到的和文化艺术有关的平面设计。

我第三个想说的就是平等参与性。在我刚来深圳创业、打工的阶段,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我的平等参与性。在那个时代,我们努力的做好我们领域上的事情或者说在某个领域中让自己发挥出来,就有可能成为领域内的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主导一些事情。所以,我是跟90年代一起成长的,在我的人生当中,我见证了深圳的文化和公共艺术,和它共同成长。在90年代末,我做了本色音乐酒吧。这个酒吧对当时的深圳来说,算是一个先驱。因为我们深圳很多人当时在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下,精神非常紧张,希望能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发泄、又有调性的一个地方,因此本色酒吧应运而生。我们做的排名前列个酒吧在国企二十五楼,当时我们的售客群体大部分都是在深圳做文化和艺术的人,比如做平面设计的人、大学老师和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很多普通人参与并成为走红的音乐家。当时陈楚生就是在我们本色音乐舞台弹唱的一个小男孩,后来通过快乐男声的选秀,走出了深圳本土。同类的还有刘惜君。这种选秀模式体现的也是一种平等参与性。当时凤凰传奇也是通过平等参与走红了自己的明星路。在这里,讲到平等参与性,我想讲一下我的朋友沈丕基老师,他在油画艺术、古琴艺术等不同领域都有成就,他让自己的艺术成为一种公共文化核心。他和他的学生现在在梧桐山传承音乐,这其实是让音乐在一种平等的渠道下表演,也体现了一种平等性。

第四个就是公共利益性。我所理解的公共利益,其实与社会关注有关,它并不是一个经济的共同利益性,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性。刚刚所说的平等参与性,是人人都有参与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可能,这种人人参与的模式就增加了彼此的凝聚力,彼此相互鼓励、加油。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共同利益,这种利益的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家之所以关注是因为这个有助于社会效益的宣传,容易引起共鸣,于是用艺术媒介体现社会利益和价值观。有一首歌体现了这种共同利益,引起大家唱响,就是春天的故事。再比如,深圳的孺子牛,它当时在深圳市民中心前面呈现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它其实是带着那个时代的时代感和当时公共文化的一个艺术品。在园岭深圳图书馆面前呈现了深圳创业人的一个群众艺术,其中有白领、金领,里面有一些普通的群众的雕塑,传递和传播着深圳当时创业的形象。

04.深圳现在的情况

我刚刚上面说的,更多的是在讲深圳在过去的历史上呈现的公共文化艺术。现在,深圳公共文化艺术有了很多新推力。比如,深圳政府的制度保障,深圳已经发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这是一个关于公共空间培育的方案。深圳已经做了20年的深圳读书月,这个读书月已经在全深圳普及了,这也是深圳公共文化艺术的一个发展,很多深圳人也跟着深圳读书月一起成长。在深圳读书月的活动中,政府做了很多公共文化艺术的活动,包括书城的分享会,分享国内外优秀的作品。在深圳读书月里,每年都有一个众筹的分享,比如在广电集团进行诗歌朗诵分享。

除了政府保障,还有一些组织机构也在促进深圳的公共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深圳市的公共艺术中心、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和城市促进中心。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是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成立的,它是由深圳很多顶层人物推动产生的。我真正感受到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的作用,就是从灯光秀开始,它是我认为做的较大也较好的一个公共艺术文化,让所有深圳市民都能感受到文化艺术。

许多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公共艺术的培育已经悄悄在我们生活里出现了,比如我刚刚讲的灯光秀,让很多外来游客感受到公共文化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但我觉得让深圳本土人更多感受到公共文化艺术的活动其实是深港城市双年展和建筑双年展。这个展览是面向所有市民开放的,每年到了开放时间,我们都会很期待展览的呈现。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坪山的公共艺术。以前对于坪山,我们总有距离感,觉得坪山很偏远。但是,当我们参观了它的文化艺术呈现之后,我们感觉离它很近,因为我们会为了一个公共文化艺术,去到那个地方,这就拉近了我们认知的距离。很多拓展公共空间的培育,让我们真正的融入进去,感受到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让公众更广泛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还有深圳艺穗节和创客周。深圳的艺穗节,我是承办单位之一,每次做这个活动和策划的时候,我们都更多的在想,用什么样的意识和表演形态和节目能让观看的人群融入进来。在这个活动里,我们通过年复一年的举办,精简了许多内容,现在和这个活动能够引起民众的高参与度和关注度。

深圳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和艺术活动,许多雕塑文化也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之中。最近深圳人才公园有一个雕塑展,分布在整个人才公园的草地上。我们在双年展做的很多雕塑,也是一种公共艺术的陈列,我们看到许多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参与公共艺术。其实在这些艺术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呈现,因此我们要去想在我们的艺术当中,怎样去思考它的场和境的问题,那就要考虑它的地域性和环境。我刚刚讲到人才公园的雕塑,很多人会散步到人才公园,所以顺便去观看它的艺术雕塑。在福田区政府的新洲路上,你也会看到一些小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和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比如我在华侨城创意园上班,这些工业雕塑和作品就呈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地方,变成了很多百姓打卡或拍照的地方。

我们讲公共艺术的未来,其实更多的要讲艺术的生产,怎么让我们的艺术成为一个产品,不受环境和地域性的限制。在这里我想分享我自己理解的一个本土化的作品,在这些本土作品中,结合了我们和世界的一个共鸣。我觉得沈老少民师每次创作的题材和素材都很本土化和中国化,沈少民老师在18年的时候做了一个《中国鲤鱼》的展览,去年又在大鹏做了《海的纪念碑》。在《中国鲤鱼》的一个访谈中,他讲到鲤鱼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个美好的代表,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在18年的时候,掀起了鲤鱼热,不管在微博还是微信上,各种锦鲤都在刷屏求好运。其实每个人都是时代中的一条鱼,在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中国鲤鱼”成了一个穿越古今,具有千年传统和当代象征的特殊意象。在沈老师的访谈中,他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的吉祥和美好。我觉得从公共艺术本身出发,它能带给每一个人美好和快乐的想象。同时,深圳的邓康延老师、南兆旭老师制作了关于深圳自然景观的作品,也为深圳留下了一个不可取代的人文标本。

在艺术生产当中,我们更多的要思考它的多元性和世界性。艺术一定要“走出去”和“引进来”,我在做音乐上面,就是用这个思路在做,把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把西方好的制作手法引到中国做传统音乐。我去年有幸做了两场跟当代艺术的潮文化有关的艺术延伸,一个是Ron English,一个是Futura。我在做的时候,把这个两个艺术家和明星罗志祥整合起来,在我们深圳的当代文化里面的潮文化里面引入艺术潮流。在这个潮流当中,就让我们对公共艺术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去年和今年我们的音乐在往“一带一路”音乐季方向走,这就连接了世界和我们的沟通。我一直觉得公共文化艺术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它可以通过这个纽带来连接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艺术的传播,是通过个体和群体将有价值的创造力转化为一个社会的新价值。在这个层面上,艺术的传播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我刚刚说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其实我们深圳有很多本土的组织,比如胖鸟剧团、8厘米剧场,他们都在走向世界,把我们中国的文化植入到世界的公共空间去。艺术生产的时候,我们更多还是要让艺术参与进来。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是用文化复合科技,用多媒体的技术丰富我们的艺术。

在艺术中,我还提倡去精英化,我觉得艺术是不分小类和大众的,不能把小众制定为主流,艺术强调平等参与性。从一个艺术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小类艺术的存在是一定要存在的,不能说是让艺术全部体现精英的创造力,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他心目中的艺术和他心目中想要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谈到未来,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去精英化,就是可以形成小微项目。

在公共艺术当中,深圳和北京上海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觉得深圳一直在坚持它的原创,坚持表现更多的跨界形式。我本人不是一个艺术创造者,也不是一个艺术专业人士,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就体现了典型的平等参与性。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艺术公共性,希望深圳的公共艺术和世界的接轨会越来越融洽,也让越来越多的平民参与到我们社会的公共艺术里面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