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较具影响力的“诗人乌托邦”,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实的?

北京楼市资讯 2020-03-02 16:21: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从蹒跚起步,到如今满载启航的“诗人之船”,诗歌节逐渐成为亚洲较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

疫情期间,水印书院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启“燃灯计划”,邀约了顾湘、韩浩月、计文君、贾志刚、李浩、骆降喜、吴钩、萧易、周云蓬、走走等十位作家和大家分享阅读的乐趣。同时,水印书院也很荣幸邀请到了北岛老师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秘书长——王淩老师,为大家解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成长史。

关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是由著名诗人北岛于2009年发起与创办的国际诗歌节,活动每两年一届,特邀世界著名诗人共聚香港,进行交流研讨和诗歌朗诵。活动亦延伸至内地不同城市,传播诗的魅力。

从2009年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满载启航的“诗人之船”,诗歌节逐渐成为亚洲较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从诗人遴选、文本翻译,到舞美设计、跨界实验,诗歌节对内容和质感的要求几近苛刻、不计成本。

活动回顾

2月27日晚上20点,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十周年分享会在水印书院读书群中正式开始。香港诗歌节基金会创会成员兼秘书长,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节目总监——王淩老师通过语音直播的方式,在群内向大家讲述他们如何在时代的缝隙中寻求文化的尊严,一个“诗人乌托邦”的小奇迹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实的。

通过王淩老师的分享,我们得知做诗歌节的这帮人,是香港少有的“理想主义者”。偌大一个诗歌节的具体执行工作,全部由屈指可数的几位基金会成员和外聘人员负责。诗歌节是公益项目,不能商业化,因此报酬并不多,但大家似乎都不太在意,这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香港几乎无法想象。

王淩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最年轻的讲师,在北岛的劝说下,2018年放弃了大学稳定的工作,担任基金会秘书长,这两年为了基金会几乎殚精竭虑,很少三点之前睡觉,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诗歌节十周年慈善晚宴结束后,王淩躲到一个角落里大哭了一场。“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尊敬北岛,觉得实在太不容易了。多年来我受到老师人格的感召,他是很有使命感的人。虽然时常想放弃,但回首这两年,我不后悔,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王淩老师精彩分享节选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缘起

北岛老师作为一位大诗人参加过很多国内和国际性的诗歌活动。他发现香港其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虽然我们觉得香港可能是一个商业社会,很缺乏文化的滋养,但反而在这样的地方,他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其实是需要文化的。而香港有一个特殊优势,它是中英文兼用的地方,其实也算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

>成立诗歌节基金会的缘由

2017年那一届,可能很多朋友都有关注。因为我们邀请了崔健来作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开幕演唱会嘉宾。那一届活动之后。我们感觉到这个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确实在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当时就有了一个(成立基金会)的想法。

之前,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来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也会给我们一些资助,包括人员上的资助,当然不是很多。诗歌节主要的款项还是靠北岛老师和他身边的朋友从民间去筹款。

我们还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北岛老师很快也要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了。考虑到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希望能够持续地把它办下去,也希望能够走上一条更正规的、组织化的路径。所以当时也参考了国外很多诗歌节、组织机构的一些举办方法,通常他们都有一个基金会。这样来,比较方便筹款,然后也能够有一个比较常规性的组织机构来做这个事情。

>为诗歌节四处化缘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比较松散的。基本上是靠北岛老师的一己之力,到处去化缘。因为在香港这样一个地方举办文化活动,实际上还是需要花很多钱的。

(基金会)开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连办公室和注册地址也没有。我记得当时还是借我香港的一个朋友的公司的地址来作为基金会的注册地址。但是后来,北岛老师给我们化缘回来一个办公室,而且是在香港的中环,寸土寸金的地方,还是一个全海景的办公室。我们都觉得非常的诧异,真的是很奇妙!

在我们诗歌节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很奇妙的事情。我觉得这都是因为北岛老师的人格魅力,他总是能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突然找到朋友来帮我们,所以真的是很感激。这一路上确实有很多有情怀,然后热爱诗歌、热爱文化的朋友们,跟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包括水印书院的樊总,还有陈总他们的团队。其实也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全世界都少有的诗歌节出版物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跟全世界所有的诗歌节或诗歌活动有一个特别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有出版物。每一届的诗歌节,我们会组织较好的翻译团队,把受邀诗人的诗翻译成双语或者三语对照的诗集来出版。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从2009年到2019年,总共六届,我们六届都有出版物,这个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严格甄选诗人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为了保证学术上的权威性、严谨性和专业性,受邀的诗人都是经过严格的甄选,不是由哪一个人来决定的,北岛老师也没有决定权。我们有一个叫做学术顾问委员会的专门的学术机构。其成员包括各个语种的翻译家、知名的翻译家、还有诗人,来组成这样一个学术顾问委员会。由他们来提出备选的名单,最后大家讨论决定。这也是我们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整个诗歌节的专业性。

>全天下最难的事情之一

我以前就是一个大学老师,什么都不知道,对钱没有概念。可是做了基金会的秘书长之后,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去找钱,其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蜕变。有时候为了去找钱,真是殚精竭虑。我也跟他(北岛)说,大概过去两年,就是我们在十周年活动做完之前,我很多时候,每天大概很少在凌晨三点之前睡觉,因为要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我觉得找钱这个事情真的可以说是全天下最难的事情之一。

>诗歌的桥梁

最重要、最开心的一点就是,一开始北岛老师希望香港这个地方成为一个桥梁,中西方诗歌交流的桥梁;还有诗歌推广的桥梁。能够让诗歌走向更多的人,走向更多朋友的生活和生命当中,也通过诗歌去改变一些东西,影响更多的读者朋友。我觉得其实这十年之间,我们还是逐渐影响了一批读者朋友们。也有了一些很忠实的粉丝,每一届都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这些是我们觉得最开心、最欣慰的地方。

>“从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呼吸到自由”

我想讲一下诗歌对于我的意义,我觉得诗歌它是一种美和力量,也是一种生命力,一种自由的表达。我借用我们十周年的时候邀请的一位非常有名的罗马尼亚的诗人——安娜·布兰迪亚娜的一句话,她说:“从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呼吸到自由”,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谢谢。

回答粉丝提问

在这次活动开始前,水印书院还在群内向大家征集了一些与诗歌节和北岛老师相关的问题。当晚,王淩老师分享结束后,在群内耐心细致地为大家一一作出了解答。

Q:请问王淩老师,在连续6届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哪一届让您印象最深?诗歌节嘉宾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诗人是谁?为什么?

A:每一届的印象我都非常的深刻。除了排名前列届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之外,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正式的参与进来。

我们十周年的时候邀请的一位诗人马图拉,他是一位东欧的诗人,诗写的非常好。但特别的是,他只有一只手臂。当然,另外一只手臂是怎么失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朗诵的时候,我们都特别受到他的感染,他朗诵诗的时候那种语气,那种丰沛的情感,使我们都被他吸引。而且他完全不觉得自己没了一只手臂,有什么问题,他显得很从容。北岛老师也开玩笑说他是独臂诗人。

Q:请问王淩老师,中国有一个年代堪称是“诗歌”火热的年代,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诗歌逐渐淡出,您对未来诗歌的生命力怎么看?

A: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回答,但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觉得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诗歌,它都是有生命力的。而且我觉得越是在艰难的时代,诗歌就越有生命力,人们就更加需要诗歌。我觉得可能诗歌的火热年代过去了,也许也是一种表象,它可能也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当中。

Q:这一届的诗歌节,选择了在巴士上读诗,请问王淩老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A:在巴士上读诗是有特别的意义的。那个巴士是香港一种很特别的交通工具,香港人叫叮叮,其实是有轨电车,是香港仅存的还可以载人的有轨电车。

在开幕那天,国际诗人到这个旧电车上面去朗诵诗歌。一方面,是非常新奇的事情,国际诗人可以领略到香港的街景、风景;另外一方面,对于市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很多市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电车,走来走去,电车上又有诗歌节的宣传海报,他们也会开始关注,你会觉得很有趣。

所以,用一个香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这个电车上面读现代诗歌,在经过繁华的商业区时去读诗,我觉得它还是彰显了人文的力量和诗歌的力量吧。

Q:能否说一下,北岛老师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新作品推出?

A:北岛老师他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组织举办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另外,他也画画、摄影。去年,他出版了新的摄影集(《重影》)。

目前,他应该是在继续写他的长诗《歧路行》。去年,他写的《歧路行》新九章也集结成集,算是他送给自己的70岁的生日礼物,但这个长诗还没有写完,所以他还在继续写。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在诗意与理想熠熠发光的主舞台之外,在那些耀眼的存留于世的文字和影像之后,一部香港诗歌节的筹办史。传递出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这个小小团队所面对的艰难、崎岖、边缘的生存困境,却永不放弃对未来的诗意期待。

希望在未来,尤其在这疫情期间,我们都继续着对诗歌之爱的传递,让爱和能量流动起来,驱赶黑暗。

“燃灯计划”第二期预告

活动主题

从《红楼梦》到“网红”故事

——小说的最后一种打开方式

活动嘉宾

计文君

计文君,作家,艺术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系列小说《问津变》《化城喻》,小说集《白头吟》等,曾获人民文学奖、杜甫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奖项,著有专著《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

活动时间

2020.3.5(周四)20:00—21:30

活动场地

水印书院 & 燃灯计划 & 计文君线上150个微信群广西师大社超级会员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