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计划 · 活动回顾 || 从《红楼梦》到网红故事

北京楼市资讯 2020-03-10 16:45:2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那些伟大的作品,其实它都是对生命体验有着非常深刻的和持久的思考,而且有着先进的表现。

应对不期而至的困难,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水印书院携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启“燃灯计划”,我们邀请了顾湘、韩浩月、计文君、贾志刚、李浩、骆降喜、吴钩、萧易、周云蓬、走走十位嘉宾,将和我们分享阅读的见解、自己的新书、旅行的见闻以及迷人的历史与智慧的生活之道,陪我们一起度过2020年。

3月5日晚上20点,“燃灯计划”第二期名家线上分享会如期举行。此次,由“人民文学奖”得主、作家计文君为我们带来“从《红楼梦》到网红故事——小说的最后一种打开方式”。全国将近5万名读者参与了计文君老师的线上分享活动。

关于计文君

计文君,作家,艺术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系列小说《问津变》《化城喻》,小说集《白头吟》等,曾获人民文学奖、杜甫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奖项,著有专著《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

活动回顾

计文君老师是一位心里装着读者的作家。这次的主题是“从《红楼梦》到网红故事”,一个看起来古典文雅,一个与最为潮流的当下息息相关,这两个看似反差极大的维度,在计文君老师的写作生涯中却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

由于许多读者对《红楼梦》的部分非常期待,于是,计老师将准备好的内容推倒重来,增加红楼的分享部分。而此前分享会计老师几乎不用写稿,这次也特意准备了大纲,改了数次。在分享会上,不论是《红楼梦》,还是写作“网红”,还是看待小说的方式,计老师都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认知。

计文君老师精彩分享节选

>打开小说的最后一种方式可以用“厄里斯魔镜”

其实小说有很多种打开方式,比如说当作窗口,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景观,发现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体味不同的人生况味。比如说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大观园,我们没有人生活在那里,也许很多男孩子都有帝王梦,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公主,但是我们的城堡不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就是在那个虚构的世界中间,有时候是当作旅行,现实的旅行是读书,读书也是另外一场旅行,是休息、是熏陶、是滋养,是感性的学习、是文化体验、是情趣,也就是曹雪芹曾经提到的“把此一玩”。任何小说都可以拥有这样的打开方式,但是还有一种打开方式。我为什么把它标题为最后一种,其实完全是一个出于传播需要来做的表述,它也可能是第1种或者是N+1种,但它往往很可能是最后一种,这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经验之后你才能够用这种方式打开小说。其实它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可能真的就是思维模式的当下一换,那就是当作镜子。因为窗口和旅行也是观看和体验,相当于就是正面照的镜子,而换一种方式打开小说是反面照的镜子,就是那种频繁地在故事中间出现的墨镜,这不是那种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的功能性的镜子,这种镜子是魔镜。

我曾经专门有个主题讲过“风月宝鉴”,那次是在兰州,现场突然出现了一排小朋友坐在排名前列排,它是一个公开的这样的一个场合,我就只能迅速地用《哈利·波特》替代性地表述“风月宝鉴”。我就找到了另外一面镜子厄里斯魔镜,这个镜子就是《哈利·波特》中可以照见你心中所想的魔镜。其实这个魔镜的英文就是desire,颠倒过来是“erised”,这个颠倒也非常有意思,desire就是你的渴望、你的想象,你心中所求。邓布利多告诉波特,如果最幸福的人站在这面镜子前看到的就是它本身。我觉得镜子可能是小说中间最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了。《红与黑》中间,好像司汤达也说过,小说家就是在怀揣着镜子在人生旅途中旅行的人。爱丽丝也是有个镜中世界,她在镜子中成为了女王。因为人没有办法看到自己,但是在镜子中间的颠倒的那个自我也是需要重新去辨识的。今天我们可以来正面谈一下我们的这个“风月宝鉴”。

“风月宝鉴”的故事很熟悉了,在贾瑞患病期间,因为他思慕凤姐不得,还被凤姐的这个相思局害的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在他的濒死之时,有一个道士送来了一面镜子。告诉他,只可反照、不可正照。正照的时候看到他心中所爱,也就是凤姐,然后他不停地就沉溺于其中。然后反面照照过来是一个骷髅,当时吓了一跳,就说这个道士坑人不浅。最后,贾瑞因为不肯反照风月鉴,所以就是命染黄泉路,然后在他去世之后,他的祖父母就架起火来要烧这个镜子。结果镜子中有声音哭道,谁让你们正照,何苦烧我?这里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批语说道:此书难免此一谤,说“风月宝鉴”一个祸害人间的东西。这个批语很有意思,为什么?因为《红楼梦》的诸多名字中有一个叫《风月宝鉴》。我们不做这个考据评判,这里头我觉得极其有趣的一个东西是最早的时候是觉得这是极其无趣的一个道德训诫故事,也就是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沉迷情欲带来的是死亡,有人说这叫“红粉骷髅观”。

但大概就是两三年之前,我突然之间有一个想法,这个思路是这样的,如果说贾瑞或者宝玉照,就是又若宝钗又似黛玉吗?若是你我照呢?其实那个里头照出来的是渴望,是匮乏,而且人人皆如此。照见的是人的匮乏与有限,同时背面提醒的是你对你自己匮乏和有限的理解和警惕。要不然为何曹雪芹会拿风月宝鉴这样一个镜子形象来比喻自己的书?他在书中反反复复地提醒他的合作者和甚至共同参与创作、讨论他的创作理念的人说要反看要反看,我从来不认为这个反看烟云模糊的譬喻只是为了所谓的规避真实,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写成的晦语。我觉得如果要是简单的这样理解的话,那个小说完全就很无趣了。无论这个是猜谜式的索隐也好,考据也好,包括后来的这些清宫大案,把《红楼梦》当密码本来查的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对我来讲真的是太可惜了,因为这样的一个密码本设置实在不值得花上10年心血,但是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未必是曹翁原意,但是我从来都不觉得这个“雪芹原意”是圣旨、箴言,我从来不觉得它具有约束性。

>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可以让我们完成一种生命学习

其实这个不止是《红楼梦》这样的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从背面去看。如果我看到一部书,就是尤其是虚构作品的时候,我对一个人物产生了巨大的那个投射,就是我对他产生认同的时候,我现在会有警惕心。就是说我认同的是什么?或者有的时候就采用了一个巨大的,比如说拒斥,我为什么极其反感这样的人物,那么其实这种从背面看看见自己的匮乏,对此产生警惕,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学习。其实我们学习就是对自我、对他人、对个体、对群体的这种有限性的充分理解。我们都是有限的存在,我们认知有限,自己的观点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我们知道的所有的信息一定是不充分的。你自以为真理在握的那个东西,如果你对这个东西缺乏警惕,你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缺乏基本的理解。其实对有限性的充分理解就是对复杂性的理解,而对复杂性的理解才是生命真正的学习。这可能是我们习惯的那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相反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在这个不确定性中把握自我,这是我们的现实,这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场景,就是我们都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完成和他人之间的连接、反馈,所以我们会有很多的具体的生命场景来完成这样的学习,但是通常我们获得进步或者获得某些经验的时候,是我们人生丧失了什么或者遭遇伤害的不幸时刻。好的小说,其实如果我们学会用反面看的方法的话,我们可以不必遭受伤害,而完成这样的学习。我觉得或者是在遭遇伤害之后,完成自我理解,得到安慰。我觉得小说的庇护功能其实是在这个时刻体现的,纵然有所学习,我依然不歌颂苦难,再大的学习价值都不足以让它获得歌颂的权利,苦难就是苦难,伤害就是伤害,我希望所有的人一生顺遂平安。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天真的愿望,但是小说可以让我们完成这样的生命学习。

我举一个红楼人物中间的例子,这个我们来反面看一看,就反照一下这个风月鉴,这个人就是晴雯。晴雯是红楼人物中间获得好感度相当高的这样的一个人物了,就是在我少年读的时候,除了黛玉之外,基本上就是晴雯、湘云。所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早在清末的点评家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到她和黛玉性格之间的相似性。而且曹雪芹在里头给了她非常高的评价,就是“直烈”,正直的直、刚烈的烈。然后说晴雯“勇补雀金裘”,还冠以了一个勇字,给了她很多赞美,又有一篇长长的用宝玉的口吻写的这样的一批“芙蓉女儿诔”,然后在她死后让她做了花神。我觉得喜欢晴雯的有很多,很多年轻的朋友读《红楼梦》之后在跟我交流中表示他们都非常非常喜欢晴雯,因为她天真,胸中无城府,所以特别能赢得好感。有人说我们愿意跟晴雯做朋友,我们肯定很害怕跟袭人做朋友。但事实上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晴雯,可能你会辨识不出来她是晴雯。我们回到那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间,晴雯是美丽的,有才华的,特别能干,心灵手巧。作为过去的女孩子来讲,她和黛玉不同,她的才华不是写字而是手巧,她做活是谁都比不上的,在当时特定的女性技能下,她的水准是非常高的。贾母把她给了宝玉,贾母的心思是将来也只配她伺候宝玉。

所以如果说袭人要想留在宝玉身边,新人还是需要努力,要竞争上岗,而对于晴雯来讲,那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她的,就是到年限就升职,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过程。晴雯和黛玉有一个共同的处境,也是在庇护之下拥有了相当大的一个自由。用袭人的话说,这个贾宝玉啊你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你就过不去。这是宝玉人生的一大快乐,而且是所有人生活中间的日常,大家没有人觉得他轻慢无礼。这种骄纵成性,是这样吗?大家觉得袭人容忍他,包括撕了麝月的扇子,“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把人家麝月都气哭了后来也算了,就是因为大家关系好吗?这是他生活的环境,我们是跟着宝玉的主观视角,我们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间,我们觉得这一切好畅快人心,因为晴雯带来的那样的气息是很动人的。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另外一个脉络,听听那些大官员、角门的婆子、看门的这些人他们对晴雯的判断,在他们的判断中晴雯被撵出去之后说,天哪,真是老天开眼退送了这个祸害妖精。因为动不动就立起眼睛骂人的晴雯姑娘其实是颇具攻击性的,就是跟她很好的姐妹也会说她是个咬群的骡子。她枕边的“一丈青”那个细长的簪子是随手拿来打骂小丫头的刑具。麝月劝她的时候说,等你好了多少打打不得,偏偏这时候打。那些小丫头都是素日被晴雯打骂怕了的。其实晴雯的脾气是非常大的,所以她性格中的这种攻击性不光是她对下人,在宝玉的诔文中是这样说的,“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就是说这个年轻的姊妹们都很羡慕她的美好娴雅,年长的都很仰慕她的美德,不管是姊妹说她是咬群的骡子还是平儿所说的“爆炭、磨牙难缠”,或者这些老婆婆眼里的祸害妖精,都是不存在的,这完全是贾宝玉的这个词藻之功。

所以如果发生在今天,职场中晴雯的悲剧基本上是一个反复发生的悲剧,但是大家如果去进行情商学习、情绪管理,可能大家都在纠正晴雯身上的一些攻击性的东西,所以它真的是执吗?孔子有句话叫作以讦为直,就是以攻击表明直率,其实是一种误读,所以恐怕晴雯的直也是需要重新判断的。晴雯的烈就是反抗性的情绪激烈,这个其实是颇具英雄色彩的性格。我们喜欢这样的人的反抗性,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对人有一个同一性的塑造。其实这个人的自我实现,这包括晴雯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和这个文化对人的同一性塑造,你必须遵守规则。晴雯反抗大观园的秩序,她在今天职场中同样会反抗,这样的人格结构无论在何种环境都会产生这种反抗,所以我觉得晴雯的悲剧绝不是只在那个环境下才会发生,她是一个被不公和冤枉伤害了的无辜的生命,我觉得她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坏人造成的悲剧。事实上在晴雯这个人物身上,我自己去反省自己对她的认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攻击性当成正直,其实真的远远未必,因为我们之所以具有攻击性的原因,往往是我们认为自己真理在握。我觉得我是正直的,就像晴雯去打骂坠儿是因为坠儿偷东西,当时行刑场景的残暴性好像立刻就被坠儿本身的道德缺陷给遮掩掉了。但是但凡你有一定人生阅历之后,你可能会对这个场景中间折射出来的复杂意味有别样的认知。我觉得这就是“一寸一寸都活着的小说”,如张爱玲所说。

>对人的有限性的理解,标志着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度

对人的有限性的理解,其实是标志着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度的。

那些伟大的作品,其实它都是对生命体验有着非常深刻的和持久的思考,而且有着先进的表现。

我知道《红楼梦》作为虚构叙事,它对人的理解抵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我其实对《红楼梦》也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我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特别热爱《红楼梦》,是容不得对《红楼梦》的半句微词的。我大概在很长时间里不跟别人争论《红楼梦》的原因,其实也是自己情感上承受不住争论带来的那种伤害。但是大概到30岁之后,我就彻底解脱掉了,我特别不介意听到任何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死活读不进去。我说那你读不进去也不是罪过,对吧?这读不进去,有的是书,干吗非得读这个?我从来也不推荐别人去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红楼梦》不需要推销员,它远比我的表达更为巨大,而且注定比我的生命要更为长久,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如果有人愿意读这本小说,遇到一些问题问我,我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不重要,雪芹原意不重要,真实的故事就是那个,你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生命感觉更重要。我觉得小说最后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可能我们太习惯,就像我说我们有一个爱智求真的思维模式,我们特别渴求意义、渴求真理,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大大小小的意义生成物,到处都是,大到历史上铸造了文明形态的哲学、宗教、各类国家意识形态,小到草根自媒体的鸡汤文、网上的骂人帖子,一条朋友圈的感悟,这些都是强的价值输出。小说不是,至少好的小说不是,它是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输出的呈现和思考。

读者分享感悟

分享结束后,不少读者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关于《红楼梦》的讨论中,并且踊跃地在读者群中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及体会。

水印书院陈炜:

谢谢计老师的分享!

是啊,阅读有用么?小说有用么?审美有什么用呢?……你看,现代人99.9%的时间都花在思考什么更“有用”上面,一切似乎都以功利化作为导向,一切似乎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衡量,我们已经被训练成哪怕我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哪怕是跟一个人聊天,好像都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但是你会发现“美”其实是无用的东西。懂得黛玉在《红楼梦》里笑比哭多有什么用?在漓江畔摘一束花它有什么用呢?一杯茶,你能品味出它不同的滋味有什么用吗?没有什么用的。

太多的问题,就是一切从“有用”的角度去出发,这让生活变得功利而无味。

自从世界上有公司这种组织出现之后,绝大部分人所有的学习技能都是为了给公司服务的。从你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东西好像都是为了余生去谋生、去赚钱。我们学了太多“有用”的东西,而且我们还被逼迫着在不停地学!

这是人生无奈的一部分,但是人生可不可以色彩更多一些?可不可以不要把这些当成人生的全部?可不可以对自己好一点?美是无用的东西,可为什么你内心还是会去追寻这些东西?

水印书院一直在做一些小小的努力,让更多的都市人感受“诗意的栖居”,比如我们的插花课程,用的材料,并不是什么专门去买的植物,它可能就是我们山间的一棵草、一束花,一根树枝,就地取材。但它会给你传递能量,和你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连接。

从大部分人的角度来看,“诗意栖居”几乎是无用的,但难道不是“无用即美”么?文学、艺术、诗歌…都是“无用”之物啊。

疫情让我们有机会从浮躁的外部世界回归内心,观照自我,有机会思考一些平时不会思考的东西,聆听一些平时忽略的“无用”的资讯,从艺术出发,从文学出发,从美学出发吧…让我们在这个“无用时期”感受“无用之美”,这就是水印书院开展近期分享课的初心。

桂林纸的时代书店书友拂晓晨星:

计文君老师对《红楼梦》的讲解确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的印象当中,林黛玉几乎就是多愁善感代名词,而计文君老师却说,如果你认真看“红楼”,你会发现黛玉谈笑风生之处一定比暗自垂泪的情节要多。可见我们看“红楼”还不够认真仔细。我们对黛玉的印象不知不觉受了现代改编后的影视剧影响,而没有对原著很好品味与思考。

武汉境自在书店书友付敏:

对计文君老师深深的膜拜,在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喜欢遗忘之前,的确觉得红楼梦似乎已经是一个很多人都讲过了的主题。但是这里,老师只是简单撷取细节来印证她的主题,字字珠玑,老师的讲座艺术性很高。在红楼梦这个艺术宝库面前,应当保持谦卑。“我们喜欢遗忘,它能让我们很好的生活在世界上,而好的小说的意义,在提醒我们记起”这句话对于小说,当下,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这个晚上,计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畅游在《红楼梦》与文学的天地。大家静心聆听,安享心灵被文学点亮的美好时光,也希望这样的文学之光能够照亮今后的每一天。

水印书院·活动预告

2020年3月12日(周四)20:00-21:00

【分享主题】

燃灯故事会系列001·我想给你讲三个故事

【分享嘉宾】

顾湘(作家、画家)

2020年3月13日(周五)20:00-21:00

【分享主题】

大疫读书——“上医医国”与“商贾救亡”

【分享嘉宾】

冯天瑜(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0年3月14日(周六)20:00-21:00

【分享主题】

人生的不常规选项——李光凯和他朋友的故事

【分享嘉宾】

李光凯(央视80后导演、青年作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